2020年中国宣布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粮食体系统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食品行业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要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食品产业链面临着巨大的绿色转型挑战,而生物技术或将成为破局关键。生物技术的创新正在推动可持续粮食系统的构建,比如细胞培育肉、植物肉、真菌蛋白等新品类的出现,能够有效降低传统畜牧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健康兼顾美味的蛋白质供应;生物科技的进步让原先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食品原料生产,可以通过更清洁环保、成本更低的合成生物技术来实现;通过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人类的健康也可以得到改善。
在2021年BEYOND Expo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中,BEYOND组委会联合亚洲领先的农业与食品科技风投基金食芯资本Bits x Bites倾力打造农业食品科技高峰论坛。其中,食品科技圆桌就食品科技领域投资、替代蛋白、合成生物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共同前瞻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食芯资本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何瑞怡在谈到为什么要关注农业和食品科技时,她从几个维度分享了当前食芯的主要投资逻辑。首先,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如何透过更先进的技术种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蔬果,这是接下来在作物端亟需解决的挑战。其次,中国饮食依赖猪肉等肉类蛋白,未来如何更加可持续地保障供应,包括如何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也都需要靠科学技术去寻找新的机会。此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和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如何提供更有营养的食材到消费端来保障消费者健康,也是一个挑战。
她认为目前国内的投资主轴过于聚焦下游,若要提升食品品质和产量,还是应该多关注供应链中上游的环节。例如,农业科技领域的精准农业和基因编辑技术,以及食品科技领域的合成生物、替代蛋白等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
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众所周知,农业和食品科技行业,一直是基础性、民生性的行业,但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科技进步的推动和农业食品赛道的创新投资需要,其未来有着巨大的转型升级空间。
先正达集团中国创新与投资总经理姚炜认为,农业食品行业的创新一方面是需求结构变化和核心痛点变化的拉动;另一方面是产业本身科技进步,尤其是商业化应用突破的推动。而农业食品作为千百年来跟人类共生的基础性、民生性的行业,它的想象边界无限广阔,抗周期性也非常突出。因为和民生息息相关。
其次,农业食品行业存在的核心使命是供养人群,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食品总量需要满足;另一方面伴随着消费者对提升品质的需求,农业食品行业渴望更可持续、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以及更创新、更精准的食品营养供给途径和载体。
淡马锡董事李玘则表示,从中国的发展状况来说,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技术创新,都没有特别逊色于西方。但是如何把技术的优势引入到农业上来,很值得探讨。
“农业、食品和医疗,其实并不是竞争的关系,完全可以互相促进,把科技行业以及医疗健康行业开发的技术应用到农业上,例如实现精准农业。先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创新,然后通过资本的支持实现价值提升,这样循环往复,才能促进行业长久健康地发展。”与此同时,她认为消费者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现在要做好信息的透明化,把终端需求更好地传递到中上游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一步促进行业朝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
而从投资的全链条来讲,上游业务距离终端消费者较远,更需要长期且持续的研发投入支持。这对于投资人的考验很大,他们不仅需要了解技术,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等待技术成熟,并且能够接受创新失败的风险。当然如果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愿意“啃硬骨头”,一定会为上游的业务发展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方针,用科技来赋能我们的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数字化、标准化,这对于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安迪苏中国区战略部高级经理刘小松博士也肯定了国家政策对于该行业的引导推动作用,同时他也表示投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农业食品的技术跟医药科技领域的相关生物技术都是相通的,一些资本因此专门开设了农业的赛道,这也是医药行业的资本开始慢慢向农业食品科技领域转移的信号,但是目前还需要一些投资的成功案例来带动。”
食芯资本管理合伙人周桓达总结道,在农业食品科技领域,具备前沿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甚至颠覆行业的初创企业,可能还在从零到一的路上。如果有更多的资本注入,协同产业一起研发,辅以政策的支持,一定能够激发更多优秀的创始人为行业注入活力。在这段过程中,大家要尊重科学,避免浮躁,给创业者足够的时间空间来创造长期价值,农业食品领域才能行稳致远。
智慧农业:AIoT与机器人技术如何重塑未来农业?
目前,智慧农业相对来说还属于一个新兴事物,数字化和大数据如何助力农业,在产业里也尚未形成共识。本次BEYOND农业食品科技论坛聚焦农业的数字化革新,并以此展开了关于智慧农业的思考和对数字农业闭环的探讨。
整体来讲,数字农业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
农业物联网实际上是一个数控系统,主要应用于设施农业和农业物流系统中,它以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封闭的、物物相连的网络,可以根据已经确定的参数模型进行自动化的调控和操作。
与之相对的是更适合大田的农业大数据系统,它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内收集、鉴别并标识数据,然后建立数据库,通过模型、参数、算法组合优化这个多维的数据,为整个农业的生产操作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并实现部分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
过去十年中,全球发展速度较快的是精准农业,它以农机单机硬件为核心,配以智能化探测设备和控制软件,从而实现精准操作。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增加变量控制,以满足于播种、识别、喷药等不同场景的需求。
智慧农业则是数字农业里较为高级的类别,它是建立在专家经验模型基础上的智能决策软件系统,通过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大北农常务副总裁兼作物科技产业总裁刘石表示,“现在精准农业发展得最快,其次是农业物联网,在农业大数据和智慧农业方面,我们也都在做有益探索,但是发展相对来讲会慢一些。”
数字农业闭环的打通也尚需时日,因为它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要根据市场未来需求做判断;其次要建立一个数据模型,并结合实时的数据采集来进行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规划决策;最后通过农机来执行相应的农事操作。潍柴雷沃重工总经理助理兼战略总监田大永也认为,要打通全产链的数字化,农机是一个瓶颈问题,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像自动驾驶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技术也在逐步往农业农机这个领域牵引,面向未来“十四五”的这几年时间,农机将迎来一个非常快的发展阶段。”
“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是从投入、生产、销售到金融的一个闭环系统。这套系统就是以数据模型、种植模型和商业模型为核心的一个闭环系统。”刘石继续补充道,在农业的种植过程中还要考虑未来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因此也有必要建立一个商业模型,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变动、仓储物流的情况来决定产品的售价和期货现货比例,还要纳入包括现金、贷款以及设备租赁在内的农业金融信息服务。
合成生物技术的春天
众所周知,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中国的农业人口数量相较发达国家更为庞大,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粮食安全问题愈发被重视,这也意味着农业端对先进科技的需求有增无减。
对此,诺维信副总裁叶笑风表示,中国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对于先进生物科技的需求非常急迫,而且中国有着较强和较快的技术转化能力,辅以资本和市场的催化,就能很快将一些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工业中。“中国对创新投入的韧性可能跟国际上还有一点差距,如果能看到持续的、有韧性的投入,那么我们整个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肯定会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交出一份非常出色的答卷。”
厚新健投创始合伙人兼CEO汤珣认为,基于现有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目前国内与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过程安全性相关的课题实际上非常多。如果想快速在食品安全方面建立壁垒,实际上需要引用大量的新型技术,那么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就不可或缺。其次,在整个农业跟食品的产业链构建中,微生物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要。生物基础技术的应用可以影响上游到下游所有的产业方法和产品构建工具,从而形成更多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
叶笑风认同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行业一定会随之发展。“因为上游的菌种构建体系会越来越复杂,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把所需微生物大规模工业生产出来的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寻找足够稳定的微生物,也需要更精准的工艺控制,把上游基础研发构建的菌株有效且批量化地生产出来。这里面其实也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合成生物学的几家领先的平台技术公司近期都经受了一些二级市场的波动。恩和生物创始人兼CEO崔好认为,技术本身还是需要用产品推动需求端,然后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不过研发效率会受到很多困难的影响,所以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人类社会经历疫情之后,各个行业都在进行重塑。合成生物学本质上是一套新的工具,同时也是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它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在最前沿的科技里它是最接近自然、又融合了人类最强系统工程的一套工具方法论。叶笑风表示,目前合成生物学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健康高效的角度,它都代表了未来。“但其实我们也必须承认它还处在生命周期的初期,需要被培育。因为初期的发展很脆弱,只有以乐观主义的精神才能培养起来一个新兴的行业。”
替代蛋白的亚洲挑战
挑战往往蕴含着机遇,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市场的共识,也催生出万亿美元体量的食品科技投资新商机。根据美国农业食品融资信息权威媒体AgFunder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食品农业领域的投融资金额整体增长34.5%,而上游技术的投资金额体量自2014年至今6年来首次反超下游品牌与零售渠道。
放眼全球创投市场,Ginkgo Bioworks日前与SPAC公司Soaring Eagle Acquisition合并完成,在2021年实现在纽交所上市。Apeel、Impossible Foods等多家公司成功斩获新一轮融资,估值均超10亿美元。而在中国及亚洲范围内,众多著名机构投资人包括高瓴、软银、红杉、经纬、腾讯等也在2021年纷纷加码投资食品科技。
替代蛋白或者植物基的食物,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替代”这个概念这几年才开始被广泛传播开来。
万德福董事长刘季善表示,近年来市场对替代蛋白食品原料的需求很旺盛,销售量也在持续增长。目前研发机构、资本机构和国内外大公司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终端消费者的反应还比较缓慢,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形成二次消费,因此对未来还有更大的期待。
他认为可以从优质植物蛋白原料的精准提取、风味改进提升和工艺改良创新三个方面去突破,“随着替代蛋白市场慢慢走向成熟,消费者的期望也不断增长,要从需求端出发,研发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欧美国家的食品种类相对单一,但是他们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和消费者行为探索上依旧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相较欧美企业,中国市场的消费场景更为广阔,不过目前中国消费者在消费口碑上受传统产品的影响深重,要想建立起成熟的替代蛋白消费习惯,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绿客萌创始人兼CEO杨大伟作为素食主义者,他认为对整个亚洲市场来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培养相关的意识,“推广素食涉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杨大伟采用了根据B端和C端不同需求分别突破的方式,以此推动产业链转型、获得民众认同。
Hey Maet创始人兼CEO洪小齐指出,植物替代蛋白这个领域从2019年起方兴未艾,前期要有不同的产品去打动中国消费者,这就对前端研发以及工厂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要求。未来替代蛋白市场的百花齐放,不仅需要全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努力,也需要监管机构对尚未完善的顶层设计辅以支持。
“对于产品这块,不同的市场用什么样的产品去打动消费者,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现在选择通过零食切入市场,就源自于对中国直播市场的判断。此外,我们了解到中国植物肉的消费群体整体偏年轻,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基于这两点,一二线城市是主战场。”
荷兰合作银行总监黄文君认为替代蛋白属于一个新的增量市场。目前来看,市场能不能通过技术改进口味,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更美味的产品,是植物肉存续的关键。只有当口味符合大众的要求,消费端才有可能形成规模,随之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以中国的情况来看,素食主义者的数量大概在5000万以上,弹性素食主义者可能高达两三亿,所以中国本身的消费者基数足够支撑该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如果这个市场未来要达到大众消费的规模,成本和价格的把控至关重要。
“我们觉得成本效率是植物肉产品价格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未来可以通过规模化量产、提高作物转换效率,变革蛋白质提取方式来实现。国内外已经有一些不错的借鉴,首先是研发的投入跟技术的改进,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挤压工艺和发酵工艺;另外就是产业链的协作,有些企业已经可以逐步实现从产品概念到品牌支付这样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来获得定价能力,因此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总结
在替代蛋白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产能、价格、专利还是场景营销,其实都将面临挑战。新口味、新来源、新体验、新生态的替代蛋白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个新的画面。我们相信更具性价比的技术解决方案,将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新蛋白选择。围绕着植物肉、细胞肉展开的探索,可能会推动中国诞生自己的世界级替代蛋白巨头,而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来自产业界、投资界和监管机构的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