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特斯拉从一个创业公司发展到今天一个市值过万亿美元的巨无霸公司。特斯拉的成功,不单单只是一个制造业或者是一个硬件的厂商。他的成功包括综合的因素,包括他整车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他在每一块都做到了,可以说他的技术非常领先。从现在来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的出行市场跟特斯拉之间也有着竞争关系。
在BEYOND Expo 2021 未来出行论坛中,邀请到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榆镔,BAl资本投资副总裁侯晓林,以《投资下一个特斯拉》为题,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和未来出行的投资机会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解析。
侯晓林表示,传统的汽车出行市场是仿垂体的结构,即高端和低端相对少,中端是销售主力。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是一个纺锤体,而是一个哑铃,即在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相对放量。原因就是低端市场的电动车,满足的就是大家出行的刚需,这部分人群是大众市场的人群。偏高端的市场更多的是突出人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追求。因为小鹏汽车的何小鹏曾经说过,电动汽车成本基本至少要在15万以上,因为电动汽车他不光是一个硬件汽车,还有包括匹配的软件操作系统,以及智能的用户体验。
黄榆镔举例道,当年国美跟苏宁竞争到最后是两家都成功了大卖场淘汰了。京东和阿里竞争的结果是将苏宁国美关掉了。他认为,当小鹏、理想、蔚来在竞争的时候,有可能是奔驰、宝马、福特、本田、丰田被淘汰或者他们需要重新的去升级自己。现在有了碳中和的需求和政府的鼓励,电动汽车会有很多的空间,需求非常大,不管是高端中端还是低端都会有很多贡献。低端汽车就是人在驾驶,到中高端的时候,就会变得智能化,以后除了拼硬件还要拼软件。
随后两位嘉宾就智能出行在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各抒己见。
黄榆镔表示,回看历史,上一个十年iPhone 4发布出来的时候迎来了4G的机遇和智能手机的时代,那年好多人开始买智能手机,那个时候我们想应该是投小米、OPPO、vivo好还是投陌陌,腾讯钱包、支付宝这些软件或者是手机的零部件好。电动车现在年生产200万,基本就是放个电池,放个电机然后能开就行了。未来可能有5,000万辆,那个时候我们应该投在基础层零部件和软件,然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投5G,因为智能车要连网。“作为投资人,我在想以后5G加智能汽车是不是一个新的时代,有可能可以投一个远程驾驶的公司,从L4到L5我觉得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是一个平台性的机会。现在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事情,以后的智能汽车也应该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候晓林介绍,BAI资本偏重的是早期和成长期的投资,所以当下的投资,BAI资本更多观察的是单点突破,整个产业链上无论是从上游的制造端、供应链端到整车的操作系统,软件端智能化,再包括到下游对消费者的用户服务周期体验,其实都是有很多的创新的投资机会的。所以在侯晓林看来,布局这一产业链上的机会的时候,更多的会注重两个点,一个是单点突破的点够不够犀利,如果他能够切得够深,且能够拓展成一个平台性的通用的技术,是非常值得投资的。比如现在有很多电池的新技术变革,像固态锂电池,因为电解质之前可能是液态的,但现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能够把之前液态电池的安全性的问题,包括能量密度的问题,放电效能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应用到整个电动车的产业上,大家比较焦虑的续航里程的问题,加速启动的问题也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个是自动驾驶其实是一个通用的平台性的技术,我们现在电动车更多指的是乘用车端,但是Vivian上市之后,大家也观察到了所谓皮卡,还有之前国内上市的蔚来这样的重卡,自动驾驶技术其实完全可以应用到不同的车型。综上所述,侯晓林会关注到突破性的技术,能够带来单点突破的平台性的机会是很好的一个投资机会。
侯晓林对市场进行分析,她认为,上一个十年不同梯队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现在相对集中,产业链上需要一个非常强的整合能力。侯晓林举例道,核心的零部件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所以符合条件的优质供应商是非常稀缺的。头部第一梯队的电动车厂,能够以一个很低的价格在第一时间去拿到这种头部的零部件,他们在控制力上、成本上是有极大的优势的,这样就会给后来进入市场的参与者造成客观的壁垒。现在从市场的角度,再去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动车厂,如果没有差异化的点,是有一些难得。现在从国家政策层层面上的话,非常鼓励资源和资本的整合,所以市场不会高度分散,而是说相对会在头部集中的一个格局。
黄榆镔也表示非常认同,美国有三家车厂,国内有200家车厂,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认为是需要有一定的整合能力的,国内现在需要做的是要发明未来的出行方案,需要很大的一个投入,我们现在学会了做车,但是很多零部件没有学会,我们做电机做的不是特别好,在半导体上面也是比较弱的,所以需要很多投入,需要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如果是分散在200家车厂里面,就要重新发明同一个东西200次,很耗经历、人才、时间,所以可以有更高效的方式。他也同样相信未来会有新的品牌和未来出行方式,例如城市空中交通,有可能在未来的5~20年,我们可以见证历史,见证这些变化。
在国内的电动车领域,目前主要是民用、商用。黄榆镔认为未来其他领域也会有新的应用的可能性以及投资机会。“我们相信未来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智能汽车联网,他会做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投的一家公司擎朗,他是从厨房开车开到桌子旁边,在海底捞餐厅里面自动驾驶。以后会有更多领域会发生。我们也看到了矿场里面的自动驾驶,以后还会有无人驾驶飞机等各种各样的新的出行方式,都会变成智能化。
侯晓林把她电动汽车未来应用领域归纳为深度植入场景应用的电动车技术。比如在矿场、码头,人工作业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用电动汽车去做,是相对简单的。因为场景路线路径相对单一,且更适合高效的、电动的无人驾驶,完全可以很好的解决到现在一些矿场或者是码头场景的痛点。这些场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利用无人技术的电动重卡进去直接去做一些采矿,或者说是物流搬运的话是非常好的。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服务机器人的场景,现人力成本的上升,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他是在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电动小车的成本相对低廉,最后一公里,无论是写字楼里还是办公园区里,他能够非常高效快捷的代替人去送餐。”展望未来,飞行汽车是未来10~20年我们希望可以达成的更新的场景。他不光能解决一些现在交通拥堵的问题,也其实是更好的能够满足我们即使到不了太空,先自己去探索一下天空的一个愿望。“
黄榆镔补充道,云启资本投了一个公司叫新石器,他的无人车早上会开到肯德基或麦当劳,把食物先放到无人车里面,然后小车早上都会跑到定点做零售早餐,所以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会出来,我们的生活应该会越来越好。
最后两位嘉宾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技术走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侯晓林表示,回观上一个时代,中国制造业大国出海,之前都是靠制造能力强,工艺好,人工成本低,打得所谓的成本优势来出海。但当下智能汽车出海,更多的是中国已经走到了先进技术发展的出海优势。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头部企业,已经陆续发往欧洲市场。无论是从技术上的领先性,他们现在出海已经完全不打成本优势了,甚至比当地的汽车其实卖的都贵。在当下的中国,代表的是革新创新世界一流技术的出海。这是我们当前行业的一个核心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是机遇。说到挑战,主要还是政策法规性的挑战和各个国家人文的特征的挑战。因为不同的国家文化具有差异性,所以从宏观政策以及人文地缘的差异,导致了中国电动汽车在出海时可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现在这三家都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们以前买一辆车,他可能买回来是什么样,在他报废的时候还什么样,但现在电动汽车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智能化的一个终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升级一次软件,内容平台各方面全部要去更新,完全需要定位到当地的内容或者地缘文化的风俗,整合到这套系统里,如果软件系统没有那么及时的更新,整个用户体验会受损。
黄榆镔判断,中国是制造大国,有产业链,有竞争力,未来做汽车出海问题不大。第二硬件基本是一个全球的市场,如果是一个感应器,不管是美国的车厂,欧洲的车厂,日本的车厂,你都可以买硬件零部件,可是你要做自动驾驶,碰到数据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人的“神经”,能不能变成一个国际的市场,至少可能美国、欧洲,中国会有点排斥。第三现在智能汽车已经不只是在拼硬件了,本质是在拼软件。硬件是一种体验,很多能做车的企业未必能够把软件做好,是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